第18章 东林党总结会议(上)_泰昌大明
笔趣阁 > 泰昌大明 > 第18章 东林党总结会议(上)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18章 东林党总结会议(上)

  北京南薰坊刘府

  “这个徐光启是哪里冒出来的?”东林党领袖,太常少卿赵南星罕见地发火了。

  “侪鹤(赵南星的号),徐光启是我们东林党人啊。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韩爌不知道赵南星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火气。

  “他当然是东林党人。但问题是没人举荐他,他也不在我们计划的任命名单里。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一燝揉了揉太阳穴,“大家也知道,东林党的下一个礼部尚书本该是孙侍郎。”刘一燝不满地看了孙如游一眼。

  韩爌和刘一燝头上都加有礼部尚书的虚衔。

  胡惟庸案后,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,废除丞相制,希望能由皇帝肩挑最高权力机构与最高行政机构,也就是既拿决策权又拿行政权。

  朱元璋是铁打的金刚人能够且愿意从早干到晚,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后代也是这样。

  明成祖朱棣虽有不亚于乃父的雄才伟略,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,让他无法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,于是一个帮助皇帝“协理政务”的内阁便应运而生了。

  成祖时,内阁大学士名义上只是咨政人员,算是内朝官,品级不过正五品,但中国历来有内朝官外朝化的倾向。

  明宣宗朱瞻基时,在三杨内阁的辅助下,一套完整的政务流程被确立下来:通政使司汇总全国奏章,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(票拟),再由司礼监把意见呈报给皇帝批准(批红),做出决定之后再交付有司执行。

  因此,为了让区区五品的内阁大学士能够更多地为皇帝分忧,从成祖到宣宗,大学士兼领某个高级别的虚衔便成为了明代的传统。比如内阁大学士兼领太子太保(三公或三孤)或是兼某部尚书。

  东林党原本是准备将礼部右侍郎孙如游扶正的。这样一来,东林党就算是彻底将礼部拿稳了。然后礼部、吏部合作,在科举中“举贤任能”,就算皇帝否掉了周嘉谟的“荐官疏”,东林党仍旧可以把持全国州县。

  现在,突然冒出来一个徐光启把礼部尚书这個位置坐了,这就让东林党非常不安。

  虽说徐光启也是东林党,但不可控性实在太大。比如,今天刘府举行集会,东林党给新任的礼部尚书徐光启发了邀请函,但徐光启却以交接通州兵务为由婉拒了东林党的邀约。

  “孙景文!(孙如游的字)皇上明显是有意要让你坐这个位置的,你为什么非要拒绝皇上的提议呢。你当时答应下来,然后我们再运作运作,你不就上去了吗?”吏部尚书周嘉谟忍不住质问道。

  “荐官疏”彻底死了,明年的恩科又冒出徐光启这个不确定性,周嘉谟真的是火到了极点。

  “科举之道怎么能让奇技淫巧污染呢?以孔、孟、程、朱取士才是正纲!”孙如游毫不示弱,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儒教卫道士。

  “皇上不是说了数学科不影响取士吗,你怎么就这么轴呢?”大理寺丞邹元标倒是没资格参与内阁会议,但这并不妨碍他知道会议的内容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vv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vv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